一、优化机动车燃油品质,提高燃油燃烧效率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燃烧不充分的成分,既加重了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性,又造成了燃料的浪费,所以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应从根源入手,通过优化机动车燃油品质,使燃料燃烧更充分。目前,根据无铅汽油的指数规则,汽油分类是按照硫含量的高低进行分类,随着构建环保社会的要求提出,应对汽油指标含量进一步优化,抬高汽油燃烧效率标准。有关部门应严格开展机动车燃料质量的检查工作,确保投入市场的燃料合规,使燃料达到相应的环保标准要求。
随着燃料发表文章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通过在汽油中添加甲醇或乙醇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汽油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利用甲基叔丁基醚替代四乙基铅,可以进一步提高燃料稳定性,燃料的辛烷值更高,燃烧更加充分。通过在柴油或汽油中加入固定比例的水或表面活性剂,能够使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使燃料形成稳定的水包油或油包水乳液,通过乳化改造的方式,燃料燃烧过程中会发生水分和水汽的反应,通过微爆炸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颗粒的产生。除此之外,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产生一系列的新型环保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油,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重复加工,形成新型环保的生物柴油,生物柴油中的硫含量相对较低,所以生物柴油燃烧后燃烧的硫化物较少,相较于传统柴油而言,生物柴油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的问题。
二、完善机动车分级管理制度,规范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
随着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应对机动车分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提供便利。目前,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主要分为A类和B类,分级缺乏具体性,难以指导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应结合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进一步明确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分级,例如将尾气排放量在5%的视为一级,将尾气排放量在15%以内的视作二级,将尾气排放量在25%以内的视作三级,将尾气排放量在55%以内的视作四级。按照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分级,交管部门即可按照本地区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开展针对性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工作,严令尾气排放量超标的机动车进行整改和维修,直至排放达标为止,以完善的制度指导尾气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力度,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三、合理应用先进技术,优化机动车内部净化能力
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居高不下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源头治理,将目光放在提高机动车内部净化能力方面。一方面,应制定明确的机动车内部净化能力标准,确保机动车制造和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优化机动车自净能力。例如合理利用三元催化技术,三元催化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减少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目前,三元催化器是机动车中广泛使用的废气净化技术,能够将废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无害的水、氮气和二氧化碳,具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大力推行I/M制度,强化尾气防治力度
I/M制度指的是通过对机动车实际情况的全面检测,明确造成尾气污染的具体原因,结合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措施,确保机动车内部净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力度,机动车维修单位应积极响应号召,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要求,注重机动车维修的专业性,确保机动车尾气排放达到相应的标准。在I/M制度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明确此制度的地位,并针对制度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完善,确保内容设计合理,提高制度执行力。除此之外,I/M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需秉持着动态完善的理念,结合制度实施的反馈结果,合理利用有价值的发表文章数据信息,不断优化I/M制度,充分发挥I/M制度的作用,强化机动车尾气防治的力度。
五、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环保理念
目前,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要想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不仅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还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之所以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效果偏差,是人们尚未树立良好的低碳环保发表文章理念,所以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除了利用广播、电视之外,还要开发新的宣传方式,包括路边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也可以将机动车尾气污染和防治的相关内容加入到机动车驾驶证的理论考试中,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逐渐树立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交通部门可以举办“无车日”活动,倡议人们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使公众参与到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中来,推动环保型社会的构建。
除此之外,为营造良好的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氛围,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实施摇号、限号等措施,但起到的效果仍不明显,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染防治效果不明显。基于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地区排放标准,并对在用机动车进行定期的尾气排放污染检测工作,要求每一位机动车主积极配合检测,使机动车尾气符合排放标准,从而将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数值范围内,发挥良好的尾气污染治理效果。